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公平贸易

信息动态

“十四五”规划为商贸流通发展指明方向

发布日期:2021/4/21 15:39:39   共阅[1259]次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陈立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商务新闻网 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您认为“十四五”规划在消费领域有哪些亮点、重点?

 青: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扩大消费将对我国未来发展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从“十四五”规划来看,尽管从中对于全面促进消费仅有一段表述,但其实整个规划很多内容和任务都是为扩大消费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例如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财税金融、公共服务等政策的改善,以及现代产业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等。规划积极顺应和主动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变化,把消费置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大局、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发展全局加以审视和布局。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们通常采用“三驾马车”的短期分析框架,容易割裂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使消费更多被视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在投资和净出口增长乏力时发挥补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再来看规划中的亮点,我认为以下内容是非常关键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而且是从制度、理念、内容、支撑到平台建设的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一是强调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在新发展阶段,要持续扩大内需,除了要提高投资效率和持续扩大消费,更要增强系统思维,积极处理局部和全局、短期和长期、国内和国外的关系,强化投资和消费之间互为牵引、互为支撑的有机联系。

二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有效的扩大内需制度,必须形成促进内需持续扩大的长效机制,使内需具有持久和强劲的增长动力,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跳出消费看消费,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倡导绿色、健康、安全消费。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以民生为导向,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扩大消费和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将是否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是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消费政策的评价标尺。

四是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不仅体现在居民消费自身,也体现在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结构上。针对当前稳定和扩大消费的突出短板,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不仅能夯实支撑持续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而且丰富基本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内容,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选择。

五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对基本生活需求的品质上,更体现在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一轮消费变革,加速了新型消费市场的增长,以及消费群体、理念、内容和方式的迭代。以及要更加强调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更加明确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消费要具有持续创新和扩张的能力,投资则动态顺应消费变革大趋势、适应强大国内市场发展新要求,这样消费才能展现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六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需要有新平台、新载体来不断打通国内国际消费市场,提升全球消费创新引领功能,聚集全球消费资源要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将成为我国对接连通全球市场、培育壮大国货国牌、形成高水平开放、扩大全球消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和枢纽。

 超:“十四五”规划提出,顺应我国居民消费升级趋势,聚焦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持续改善消费环境等,实现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目标。

本次规划的亮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无人零售、社交互动消费、智慧消费、夜间消费等快速发展;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质量,积极弘扬具有绿色、健康等特征的消费方式和理念;三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四是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和提升消费者权益保障能力;五是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银发消费”发展,加强商贸流通业的适老化改造。

陈立平:“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亮点和重点在于着眼于中国目前大城市成熟消费社会的特征和城乡之间消费差距的现实,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性方向。

首先是针对下一个五年我国人口老龄少子化和对健康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模式创新,特别是社区商业企业要适应老龄少子化时代在养老、健康、托育、家政、旅游等领域的需求,创新适应于我国人口和家庭变化的新型社区商业模式和业态。

其次是着眼于城市成熟社会的特征把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时尚消费,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完善免税政策,扩大绿色消费领域,提高绿色消费水平等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再次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村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服务水平。

您认为哪些领域将会是商务部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重点?

 超:根据当前我国商贸流通面临的内外形势、发展阶段和特点,结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商务部门将“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放在推动商贸流通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商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商业和建设现代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方面。

陈立平:首先是把培育养老市场作为规划的重点。随着2020年后“60后”开始进入老龄化,“十四五”期间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满足居家养老需求应该成为“十四五”期间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重点领域。首先要加快养老产品开发,促进城市养老市场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涵盖产业众多,既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家政等养老产业,也包括零售、餐饮、健康食品、功能性用品、老年辅助用品、健康管理、知识和学习、旅游和娱乐、健康检测、运动健身、保险服务、住宅和家居等生活服务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国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工业等提供适老化商品和服务的潜力巨大,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促进“银发市场”的发展。

其次,加快培育健康市场。“十四五”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低糖、低盐、低脂等商品将会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以健康生活用品为主的社区药妆店,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药服务平台将会成为继生鲜超市、便利店之后社区新的生活服务业态。为此,政府要加快出台一系列促进健康食品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推动便利店、超市等零售业经营乙类非处方药,推动健康商品、护理商品进社区,满足人们对大健康商品的需求。

再次,加快社区商业模式转型和治理水平的创新。社区商业是居家养老的载体,加快社区商业的转型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社区零售、社区餐饮、社区菜市场、社区文化中心,加快育儿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儿服务产业的发展。此外要加强基层社区商业组织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在街道和居委会的指导下成立社区商业街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街道—居委会—商业街委员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系。

最后,鼓励商贸流通业的模式创新,促进自愿连锁组织发展。近年来蚂蚁商联、保亭会、齐鲁商盟以及来自欧美的IGASPAR等自愿连锁超市组织在国内迅速发展,一部分有逐渐成为巨大联盟组织的发展趋势。这些自愿连锁超市组织在自有品牌开发、农超对接、全球采购、出口产品内销等领域迅速发展,对打通国内上下游供应链、提高实体超市的效率、加快内外贸一体化、促进经济内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政府要重视线下商业创新组织的发展,加大对自愿连锁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监管,使之成为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今年将通过升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平台、改善消费环境来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您认为这四方面中哪些将是商务“十四五”规划制定的重点?应该怎样解读并贯彻落实?

 青: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王文涛部长提出,今年主要从升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平台、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着手扩大消费。我认为这四方面对于商务部制定“十四五”内贸规划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四个方面既是未来持续扩大消费的主攻方向,又是消费领域堵点短板、新矛盾新问题集中的突出领域。扩大消费必须在这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实现“四轮驱动”。

升级传统消费是积极扩大消费的重要基础。要充分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乡村以及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人员消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还有较大的潜力,也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基础和前提。

培育新型消费是持续扩大消费的新动能。要不断适应技术革命和消费变革的新要求、新特征、新趋势,培育新产品、新品牌、新服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增强我国技术、产业、市场体系现代化的带动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消费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力,塑造我国在全球市场上资源要素的配置力。

创新消费平台是引领消费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要适应消费变革多元化、多层次和个性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全新的消费平台,以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为基础,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构,提高制造端、流通端和消费端的适配水平及对接效率,实现从以同质化规模经济为前提的生产消费组织方式,转向以弹性化定制化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提升全社会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改善消费环境是提升消费质量效率的关键支撑。要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保护来缓解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和不愿消费的问题。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对消费者的保护不足,是影响甚至抑制我国消费扩大的短板之一。特别是在未来创新驱动和消费变革的大背景下,改善消费环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扩大现有消费本身,而且事关经济体系中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能否及时、准确和高效传导到制造端,进而影响到创新发展的实现机制,必须从全局、系统的高度加以考虑。

 超:在升级传统消费方面,促进汽车、家电、家具等商品消费增长,提振餐饮消费等服务消费,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等是重点。

在培育新型消费方面,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改造提升消费场所,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等是重点。

在创新消费平台方面,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加强包容审慎监管等是重点。

在改善消费环境方面,推动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健全消费信用体系和售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是重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全国两会上都提到要推动农村消费。为什么农村消费引起广泛关注?推动农村消费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疏通哪些痛点和堵点?

 青:对于扩大农村消费,我本人更愿意使用“乡村消费”的概念。农村消费更多体现“在农村消费”这一空间概念,而乡村消费更多体现“由乡村居民实现的消费”的主体概念。乡村一直是我国扩大消费备受关注的领域,对扩大消费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消费是目前我国消费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乡村消费规模和质量上不去,就谈不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农村地区消费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追赶城镇居民的速度开始加快。再次,乡村消费对整体消费具有重要影响。乡村消费不是独立于城镇消费的,二者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消费起不来,必然影响到城镇消费。

乡村消费的堵点和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能力偏弱。除收入水平仍然低于城镇外,农村地区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负担相对较重,公共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仍然普遍低于城镇。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数字鸿沟”较深,接受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的能力偏弱,也导致乡村地区消费能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乡村地区不但交通、加油、充电、商业、物流配送及售后等传统消费支撑体系建设相对不足,覆盖率和服务质量不高,而且宽带、电商、通信等新型消费支撑体系建设滞后,导致整体消费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三是城乡双向消费通道不畅通。目前,在电商的带动和促进下,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推进速度较快,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乡村居民进城消费的情况较好,而城镇居民下乡消费大多限于郊区休闲旅游的消费,乡村消费潜能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而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等改革有待加快推进,以吸引城镇资金、人口进入乡村。建议将城镇消费方式、消费能力和消费理念导入乡村,带动基础设施和消费支撑体系发展,以促进新一轮城乡互动。

四是乡村消费的跨区域实现仍有制约。在农村人口长期向城镇流动的大背景下,许多乡村消费实际是由进城务工人员借助电商等途径实现的。进城务工群体一方面受到户籍、基本公共服务等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城镇消费的短板制约,导致在城镇实现的乡村消费及关联消费也受到相应的抑制,或者说,城镇消费普遍面临的短板制约被延伸到了乡村地区。

 超:我国农村消费潜力巨大,近年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城镇,发展农村消费是全面促进消费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推动农村消费还存在一些痛点和堵点,如农村商业设施不足、物流体系发展滞后、冷链运输体系不够完善等。未来要加快健全农村商业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快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和促进城乡双向循环。

陈立平:长期以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都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政策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随着“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年轻人口的持续外流,县域市场、农村市场空心化倾向日趋严重,农村消费市场逐渐趋于枯竭。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积蓄水平不高,“未富先老”矛盾日趋突出,消费潜力有限。

因此“十四五”时期,在重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同时,更要多层次地提供适应农村老龄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特别要重视日常生活用品下乡、医疗护理用品下乡,大力发展村镇连锁化超市、连锁药店等生活服务业态,解决农村老龄人口购物难问题,满足老龄人口对日常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

信息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