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公平贸易

信息动态

世界开放走到十字路口:开放指数继续下跌,产业链加速重塑

发布日期:2022/11/8 16:28:03   共阅[2061]次

,

在进博会期间的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世界开放报告2022》(下称“报告”)正式发布,对2008年至2020年间全球129个经济体的开放趋势作出全景扫描。

最新的世界开放指数继续呈下降态势,较上一年和2008年分别降低0.02%4.1%。更需要关注的是,目前世界开放走到十字路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动供应链本土化、友岸化,价值观和供应链的脆弱性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重构国际贸易格局的考量因素,加剧全球供应链风险。

世界开放指数下降

报告指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表明,世界开放的演进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目前仍处于震荡下行期。

经济开放指跨境贸易(货物+服务)、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开放。2020年世界经济开放指数为0.8805,比2019年提高0.5%,比2008年下降8.4%,比2015年下降4%

开放成效上,反映政府开放意愿的政策指标和反映开放结果的绩效指标双双下降。最新的开放政策指数较上一年和2008年分别下降0.2%8.1%,同期开放绩效指数分别下降0.09%0.9%

“世界开放走在十字路口。”报告提及,目前,逆全球化浪潮使全球化阻力增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解读报告时对记者表示,当前,疫情阻碍了全球贸易持续发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风险变量。“疫情挫伤了贸易主体的信心,引发各国加强贸易保护并制约了国际投资的自由流动,引发国际投资争端和加速规则调整。”

疫情以来,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断崖式下降至9631.4亿美元,同比下降35%。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FDI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达1.5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4.3%。但在俄乌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国际营商环境受到影响,经济制裁可能导致一些主要经济体基于地缘政治考量而走向“脱钩”,追求生产和贸易更大程度上的自给自足,预计2022年全球FDI难以延续增长势头,最多持平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从流向上看,国际投资重心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20年新兴经济体占全球FDI流量的66.3%。投资方向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目前,服务业FDI存量所占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的25%增至60%以上。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的趋势也颇为明显。

一直以来,全球产业链有三大核心。一是以美国为核心,辐射带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制造业中心。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为2.5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1%,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7%,位居全球第二。美国在本国东北部、南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横跨钢铁、汽车、航空、石油、计算机、芯片等多个领城的制造业区城集群,并与加拿大、墨西哥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美国自加拿大和墨西哥货物进口额占自全球进口的1/4,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货物出口额约占对全球出口的1/3

二是以德国为核心,辐射带动法国、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的欧洲制造业中心。2021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位列全球第四。欧盟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15.6%,整体与美国规模实力相当。

三是以中日韩为核心,辐射带动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亚洲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凭借人口红利和正在快速崛起的消费市场,以及蓬勃的经济活力,亚洲制造业中心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步向中高端制造业领域发展。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并分别在2001年超过德国、在2007年超过日本、在2010年超过美国,连续12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29.8%。日本、韩国则分别在7.8%3.0%左右。

报告提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制造业,其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了不可分割、高度依赖的格局。例如,全球制成品贸易超过60%集中在欧洲和亚洲。但是近两年,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格局将朝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等方向加速调整和重塑,安全考量占据上风。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美墨加协定》(USMCA)等大型自贸协定不断签署和实施,不同区域内的经济贸易合作正在强化。例如,USMCA将享受零关税的汽车以及零部件成本地价值最低比重标准由于62.5%调高至75%。这将推动关键的生产环节加速向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生产基地收缩,报告认为,这会导致上述三大中心的各自产业链供应网络更加紧密。

中国制造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机遇和挑战并存。

报告提及,受到中国人口红利减弱、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地缘政治摩擦等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呈现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势头。

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在加速发力。印度在近五年来推出“印度制造”“国家制造政策”“印度技能”等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比如,2019101日至2023331日之间新成立并运营的制造业企业基本税率从25%降至15%,进一步吸引国际投资。同时,提高手机以及零部件进口的关税,从而使得手机以及零部件生产商不得不在印度建厂。在汽车业,2021~2022财年印度前十大车企中有8家是外资企业。在手机行业中,2021年印度前五大手机厂商均是外资企业,其中67%的市场占有率来自中国企业。

越南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150.1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481.6亿美元,但其占全球比重目前仅为0.3%左右。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也有所增长,从2010年的2853.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4465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一直维持在2.7%

不过,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制造业结构完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一批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据统计,中国多数产业生产规模占全球30%以上,其中,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和63%的鞋子都在中国生产。

瑞银方面此前对记者表示,就生产链中端和中间产品而言,中国品类齐全且规模巨大的制造链依然不可替代。比如,虽然苹果公司已将部分低端生产部门从中国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但最近该公司增加了新的中国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是提供附加值更高、更加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如光学元件、传感器和连接器)制造商。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