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公平贸易

案例通报

国际服务贸易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四)

发布日期:2014/12/10 12:11:55   共阅[4955]次

2014-12-9 16:07:28

对策建议
(一)利用中国自身市场规模作为议价能力,积极参与加入TISA的相关谈判
中国总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参与加入TISA的相关谈判,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促进其他国家开放更多的服务贸易市场,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世界服务贸易体系,推动世界各国逐步放宽对服务贸易从业人员的出入境管理,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TISA谈判起步不久,TISA的机制给予先加入者在规则制定方面更多的决策权,如能成为创始成员,则有可能参与规则的设定。现有主要成员的需求千差万别,在多个领域都存在共同利益和矛盾摩擦并存的情况。因此,应该对其特色和需求加强把握,将服务业市场准入作为与主要成员对话的筹码,以国内市场的积极稳妥开放,换取中国加入并获取在对方市场的相应利益。一旦加入谈判后,应该努力把握话语权,在坚守WTO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
(二)以加入TISA为契机,加快服务业开放
实践证明,加快对外开放是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封闭环境下,服务贸易发展所需市场环境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要加快这个过程,就必须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避免对内过分保护和对外过分限制。未来应根据促进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的需要,扩大服务业开放。
一是放开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大幅下放外商投资服务业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集中受理和审批外商投资服务业项目。二是优先选择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成熟服务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出口行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引外商投资方式,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引导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其面向全球经营网络的地区性技术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四是注重对外国服务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提高中国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五是在制定政策的同时要真正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要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使内外资企业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公平竞争。
(三)坚持国内体制改革与加入TISA谈判同步进行
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迫切需要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有根本性突破。应研究探讨如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借鉴发达经济体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一是加快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障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应逐步解决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的市场准入问题,让非国有经济进入现代服务业。放开金融、电信、交通、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准入限制,大力发展物流业,促进银行、证券、保险、分销和电信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各类服务业健康发展。以就业为目标的服务业,主要是通过放松管制,降低税费,规范服务标准和管理,鼓励服务需求的社会化、企业化,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以升级为目标的服务业需求增长较快,是需要发展的重点,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提高竞争力。三是服务业领域众多,不仅涉及到经济领域,也涉及到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应学习发达经济体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要学习他们的法制建设、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和办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四是借鉴发达经济体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维权,提高公信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快行业协会制度创新,使之成为相关行业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
(四)着力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提高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商业存在是服务贸易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相对于服务业利用外资而言,中国服务业对外投资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服务业对外投资,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营造良好的境外投资环境。协调处理好中国和东道国政府、主要组织等关系,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与主要国家谈判完成或补充完善双边投资协定,建立双边投资保护机制。提升政府、中介组织等对境外投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定期发布境外投资合作国别投资环境和产业指引,帮助企业了解东道国投资环境及相关政策,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境外投资的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保障。加强对外投资合作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处理好与国际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等。二是促进境外服务业投资多元化。推动企业在境外投资金融、保险、贸易、物流、通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为当地市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加大为中国境外企业提供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在文化、旅游等消费服务领域的投资合作,提高中国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三是加强中国对全球生产网络的营运和操控能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境外服务业投资企业能力建设,综合运用技术控制、品牌控制、渠道控制、资金控制等多种手段,保持对境外企业制造和贸易流向的控制力,整合延伸境外产业链。
(五)大力培育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入TISA将使中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日益融合,在开放条件下,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既包括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包括其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占据国内市场份额与占领国外市场同样重要。因此,不仅要鼓励企业服务出口,同时要鼓励企业占领国内市场。
一是分类推进服务企业的改革,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同时,加大促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快培育中国服务业跨国公司。扶持一批规模实力较强、有境外投资经验、跨国经营需求强烈、在境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本土企业,率先培育发展为跨国公司。引导中国跨国公司制定和实施技术、品牌、资本、市场、人才等国际化战略,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有序进行全球化布局,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强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提高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能力。促进跨国公司建立健全与国际化经营相适应、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决策管理机制。着眼全球视野,积极做好跨国公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强跨国公司与国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形成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全球经营网络,发挥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社会责任建设,使跨国公司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本文转自《全球化》2014年第9期)